山西省针灸医院主任医师王树国:悬壶济世 大爱无疆


时间:2024-08-30   发布人:本站编辑    文章来源:“太原新闻网”今日头条号

       2024年3月31日,黄河电视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自己做大夫”主题读书分享会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特别是分享嘉宾——山西省名中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王树国介绍的“中医模块处方法”语言质朴,易学易懂,让现场佳宾耳目一新,令台下观众拍手叫好: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百姓名医”。


       他,从小受村医父亲的影响,经常跟随父亲上山采药,外出诊病,深为父亲利用针灸推拿医治急难杂症的绝技而羡慕不已,遂萌生了长大也要像父亲一样治病救人的念头。高考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医学类院校,以全校第7名的优异成绩被山西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录取,五年毕业后踏上了悬壶济世之路。

       他,从医三十余年,心系百姓,研读经典,积累了一系列应用针药结合治疗消化、内分泌系统疾病,尤其是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中风病、脊柱关节病、小儿抽动症等内科杂病的临床经验,且具有疗程短、显效快、疼痛轻、费用少等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被授予“三晋好医生”的光荣称号。

       他,潜心临床,著书立说,2023年1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医临床模块处方法》一书,这是他三十余年临床经验的结晶,是对中医系统化、模块化诊疗理论的首创,是对中医国粹的继承和创新。

       他就是山西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单位——山西省针灸医院针灸四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微创联盟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山西省分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灸康复分会常务理事王树国同志。
 

热爱中医,立志做一名百姓名医

       王树国出生在山西五台县,父亲是远近出名的乡村医生,从小耳濡目染,使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亲眼看到父亲给村里一位痛经妇女扎了三针,仅仅过了一刻钟就不疼了的针灸“绝技”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立下了长大后也要治病救人的志向,一有空就翻看父亲读过的《本草纲目》等医书,虽然当时半通不懂,但也可以说是他学习中医的良好启蒙。

       高中毕业后,王树国以全班第7名的高考成绩考上山西中医学院。在学院求学期间,学校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学校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临床老师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都深深地感染了他,使他不仅渐渐地爱上了中医,而且立志做一名老百姓欢迎的名医。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打好中医基本知识的基础,他十分珍惜在校的学习生活,课上认真听讲,勤作笔记,课下博览群书,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养分,整天过着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凡是学校开设的课程他都一丝不苟,勤学苦练。无论枯燥乏味的医古文、基础理论、诊断学、内科、外科,还是生冷难懂的妇科、儿科、骨伤科、方剂学、中药学等课程,他都废寝忘食,力争全优。特别是通过对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瘟病学》《本草纲目》等的系统学习,使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在校最后一年实习期,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省人民医院、太原市人民医院等不同医院和科室岗位都留下了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印迹。毕业后,王树国服从国家安排,被分配到古交钢铁厂职工医院。医院既小,又属企业附属医院,即使破天荒地分配来三名本科医生,但由于一是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多少临床经验;二是所学中医专业厂里职工有偏见,瞧不起;三是把脉功夫差,处方不够精准,以致上门问诊者寥寥无几。为了改变这种尴尬境地,王树国想到了父亲的针灸绝技,想到了实习老师的按摩推拿,想到了《黄帝内经》中“经脉通百病消”的要诀,于是,他在厂医院最初几年主动免费为职工群众按摩针灸,有病的对症治病,没病的消除疲劳,很快就成为倍受患者和职工们欢迎的年轻医生。正是在这种渐进式的医患磨合实践中,使他对人体各部位功能及病理原因有了新的感知,按摩针灸功效相应提高,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患者的信任,前来看病者随之增多,使他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大夫。

       2021年3月3日《山西晚报》发表了长篇通讯“百姓名医王树国”,详细地介绍了王树国同志由一名中医大夫转变为“百姓名医”的成长历程。

针灸推拿,年轻“老中医”绰号的由来


       正当王树国大夫在钢铁厂医院站稳脚跟,把脉开方,服务职工,顺风顺水的时候,一纸调令把他调到了太原矿山机械厂职工医院。

       矿机是省属较大企业,职工八千多,家属达三万人,医院职工也有二百多人。厂区附近企业多,周边人口约有十万之众。当时,面对新来的年轻中医大夫,看病的老人们把胳膊伸过来,一句话也不说,故意考验他的把脉水平,年轻患者则很少光顾。本来中医看病“望、闻、问、切”方可辩证施治,患者一言不发无疑增加了诊治难度。王大夫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在钢铁厂职工医院六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把脉的准确度不断提高,加之对症施药,验方加减,基本做到了手到病减,药到病除。慢慢地他周到的服务、精湛的医术得到了患者的信任,大家不仅不再考验他了,而是主动陈述病情,积极配合治疗,找他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年老多病的职工无不称赞王大夫“年纪不大,方剂老辣”。于是,年轻“老中医”的绰号便不胫而走,传遍了整个矿机。

       在矿机医院,王树国整整呆了14年。这一时期企业效益不景气,甚至到了发不出工资的地步。即使是医院的大夫,也除了微薄的工资没有其它任何补助奖金,许多医生为了生计而被迫改行。王树国也一样,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常常难以为继。不仅如此,他为了偿还自家买房借款,不得已开了个小型粮油店,白天上班,晚上送货,扛着一袋袋白面大米爬楼梯。一次,为了节省30元的搬运费,他独自推滚着重达180公斤的一大桶食用油,一不小心让油桶边压住下脚指头,疼的他差点晕过去,拍片看出是趾骨骨裂。对此,他不想请假,不敢休息,服了一粒跌打丸,包了一下脚趾头就跛着腿继续去上班。即使这样,他也始终坚守在医疗岗位上不离不弃,仅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对医疗事业的无比热爱。

       在矿机医院十几年,王大夫“穷且益坚”,每天除了上班,还要抽空读书,钻研经典,搜集古方,勤做笔记,经常将自己开出的处方与古人的验方进行对比,及时总结得失,感悟新知。诸如《成方便读》《临证医案》《黄文东医案》《莆辅舟医案》等临床论著成了他床头的寻常读物。他还收集了1985年之前大量的医学杂志,一边梳理一边做笔记,厚厚的笔记本一摞一摞,光是扔了的也有20多本。

       在他研读的众多古今典籍中,成书于世纪之交的《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这本书对他影响最大。他现在用的好多方子,都是应用或化用这本书中的原方;王大夫还背过其中的许多方子,把一些有代表性的验方当作教材推荐给自己担任导师的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研习,让他们多背成方,勇于实践。

       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的“中医临床模块处方法”初具雏形,并在后来临床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完善,使之成为一部较为实用的中医专著。
 

一心为民,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瞬间席卷全国,跌宕绵延了将近两年。在这场关乎人民群众健康安危的战斗中,中医国粹大显身手,王树国大夫身先士卒,勇于担当,不怕疲劳,身兼数职,既要全力做好所在省针灸医院疫情防控救治工作,又担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小店区疫情防控中医专家,五年来诊治新冠相关患者8000余人次;2023收治住院病人784人次,平均住院日15.67天,院内感染仅6人,占比不到1%,还电话或线上指导新冠患者用药2000余人次。

       为有效推进新冠疫情防控和新冠康复研究工作,我和中医防控组成员以新冠肺炎后咳嗽、肺结节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咳嗽临床研究》已在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我们还总结临床经验,凝炼出抗病毒方,其中三物利肺汤、润肺止咳汤、沙参银菊汤等抗疫验方已收录到王树国《中医临床模块处方法》一书中,该书2023年11月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外,王大夫还参加针灸、经方、小针刀,新九针学术论坛6次,线上线下宣传推广中医药疫情防治知识,在省市报刊媒体普及疫情防控救治知识,使成千上万群众从中受益。为此,王树国同志先后多次被山西省科学技术学会推选为“百名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嘉奖。

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中医诊疗手段


       2007年底,作为引进人才,王树国被调到省卫生厅直属单位——山西省针灸研究所。他先后在医务科、骨科和针灸科坐班。来到新单位,面对新病患,需要积累新经验,提升新自己。三年后他被任命为针灸四科主任兼医疗纠纷办公室主任。

       王树国牢记《论语》中“吾将三省吾身”的古训,经常总结行医的经验教训,时刻反省自己。在临床实践中,他主动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同时,从不拘泥于陈规陋习。下面几则病例就是他创新中医诊疗手段的原始记录。

       病例一:2009年,医院接收了一位76岁的女性头痛患者,经诊断为脊髓空洞症,医院请来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专家王树荚主刀手术,术后第二天就不痛了。但到第四天,患者却头痛欲裂,镇痛药物也不起作用,颅压和血压都高,降不下来,输液也没办法,患者痛得直打滚。王树国参与了会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是肾虚淤血阻络,应该用补肾通经活络的方子。于是用了“玉竹四物汤”加减,只一付患者头痛就减轻了,血压颅压也恢复正常,三付药吃完,患者就基本上好了。随后,又开了七付药巩固疗效,十天后就出院了,后来再未复发。通过这一病例,王树国更加确信中医不是“慢郎中”,在抢救危急重症方面同样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病例二:2012年医院接收了一位62岁的女性大面积颞叶脑梗塞术后患者,临床表现为左侧半身不遂。王树国为她确立了针药并举的治疗方案,应用了“偏左为血虚,偏右为气虚”的理论,又用“玉竹四物汤”补血活血去风,病人住了28天,入院时由人抬着,出院时就能扶杖走路,胳膊也能抬起来,肌力也基本正常。一个月后,患者二次住院,还是针药并用外加康复锻炼,又住了24天就全好了,出院后回访数年,再未犯病。

       病例三:2017年一位72岁的肾功能衰竭患者,入院症状为腿肿加腹水,原住医院要求透析治疗,患者不愿意,才转到我院。王树国采用中药针灸加外敷的方法,针中加入火针(特殊针具),又根据患者低蛋白的现状,输入蛋白,中西结合,住了十几天,腿肿消失,火针扎了穴位,渗出很多水,肾功能恢复正常。2018年又住院,同样的办法治了15天,患者出院,回访一直正常。
 

弘扬国粹,大力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多少年来,王树国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双休日,每天寻医问药的患者或家属电话一个接一个,更不要说在正常坐诊时段了。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忙着,累着,并努力工作着。

       2020年5月22日,“王树国中医专家工作室”在临汾第三人民医院成立。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柏国仙主持签约仪式,并介绍了王树国的从医经历和取得的成就。

       签约仪式结束后,王树国主任分别在综合病区和传染病区中医门诊坐诊,为慕名前来的病人精心诊治,并深入临床科室指导一线中医药及特色治疗。

       在签约后的时间里,王树国每周都要坐动车去一趟临汾,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为那里的病人看一天病。与此同时,帮助该院开展中医疫情防控和临床指导工作,平均日门诊量60人次,为当地新冠患者的中医治疗和康复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为该院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大夫。

       2023年9月22—27日,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山西名中医援疆行”援疆任务,在活动中,王树国出诊6次,诊治患者约200人次,查房2次,现场指导12名当地中医师,无私奉献经验方12个,其中包括疫情防控基础方两个。

       除此而外,王树国同志每周末还要在“广誉远国医馆”以及其他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诊。一个深受百姓爱戴同时在业界正口碑日盛的中医专家,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穿梭在病患与岗位之间,忙碌地为广大患者提供实用有效的中医特色服务。
 

著书立说,努力创新中医处方法

       在多年的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王树国主任在学习《方剂学》一书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方剂是死的,临证还是不会用!带着这样的疑问,1990年通过学习《施今墨对药》,拜国医大师吕景山先生为师后方才得知,原来是思维出了问题。联想到生活中的模块,苦苦求索十余载,终于形成了“中医临床模块处方法”的理念,并经逐一完善成书,于去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所谓模块,是指所有过去的经方和成方以及现在的时方,将它们分割开来,变成一个又一个模块,然后根据需要把它们重新组合起来,开出处方。模块组方,实际上就是如何开处方。

       王树国认为,中医教材里有中医方剂学、中药学、内外妇儿各科,但是要开出处方,还需有个过程,开处方是综合技能,有了基础知识,距离临床还有一个桥梁,这本书就是桥梁。他建议,中医学应该增加一门学科叫《处方学》,他要做好补缺工作。

       “模块组方理论”是借用计算机术语,把每个处方分割成辨证模块、辨病模块、病因模块、主症模块以及协调模块等部分,一一对应来研究处方;反之,在临证时采用对应思维,统筹思维等理论,采用已知的经验处方或模块,组合配伍成新的处方。

       “模块组方理论”有两个重点内容,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处方时的思维过程,找到一般性思维规律,指导临床;二是整理、总结简练的模块,并用案例分清合理组合方法,逐渐形成每个医师的习惯组方模块,从而简化处方过程,提高处方水平。

       王树国这部专著,体现了他多年对研读经典的思考以及临床实诊经验的总结,能够让不会开处方的初学者也看得懂,学得会,少走弯路。这不仅是对中医方剂学的创新,而且无疑给中医初学者带来了福音,必将对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王树国同志三十余年悬壶济世,身体力行,用大爱无疆的崇高书写精彩人生,把共产党员的初心写进生命;用朴素的百姓情怀,把温暖送给每一个患者,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出了一曲弘扬中华民族中医国粹的壮丽凯歌。(高文清)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中医药为德国民众带来健康福祉

阅读  ·  发布日期 2024-08-30 1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