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8 发布人:本站编辑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国家卫生健康委于6日召开“时令节气与健康”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立冬时节的健康养生和疾病预防知识。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立冬表示冬季由此开始,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正是休养脏腑的好时机,要顺应规律、敛阴护阳。饮食上讲究清补,多吃温润的食物。立冬后气温下降明显,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要及时接种流感等疫苗,同时要注意保暖、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保证充足睡眠。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唐旭东表示,立冬之后,气温逐渐下降,寒冷刺激会对脾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消化道不适症状,如胃痛、腹痛、肠鸣、大便稀溏,以及食欲下降、食少腹胀等。此外,在秋冬季节转换时,胃肠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腹泻容易复发或加重。
“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中医药很有特色,同时在实操上有很好使的适宜技术和饮食疗法。”唐旭东介绍,对于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者,受风寒后上腹部不适,可以用姜丝和红枣煮水饮用以缓解。中医的穴位治疗也非常有效,如出现怕冷、腹胀、腹痛,可用艾条温灸神阙穴15~20分钟,以温中散寒、止胀止痛;按揉内关穴可理气止痛,缓解腹部胀满和恶心等症状;按揉或艾灸足三里穴能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此外应减少寒凉和生冷食物的摄入,以免外寒内寒叠加,影响胃肠道功能。
“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唐旭东介绍,中医学认为,冬季时令主收藏,是调补机体、养精蓄锐、增强体质的好时期。冬令进补应遵循三个原则:因人而异、因时制宜、适度进补。
唐旭东详细介绍,人的体质不同,表现出的“虚”或脏腑功能有差别,补益方法应有所区别。如气虚、阳虚者可用羊肉、鹿肉、鸡肉等偏温食材,分别加人参、黄芪、党参等补气的药物或生姜、干姜、肉桂等温阳的药物;阴虚、血虚者可选温和甘平食材,如老鳖、老鸭、鱼等,加百合、麦冬、银耳等补阴药物或当归、熟地、大枣等补血药物。冬季天气寒冷,一般考虑补气补阳药物。推荐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来源于张仲景的名方,可补血养血、温中散寒、补益脾肾。如想补气效果强,可以加黄芪或人参。年龄大且有肝肾亏虚者,可以加点枸杞子、红枣。同时,冬季运动减少,高热量肉食增多,易产生食积或内热,可多吃白萝卜来降气消食。此外要注意进补要缓慢、平衡,不能过量。
“这个时节各地中医医院正举办膏方养生文化节。”唐旭东推荐中医独特的进补疗法——膏方,南方称“膏滋”。膏方由多味中药慢火煎煮浓缩而成,针对个人量身定制,一人一方,非常适合慢病调理、体质虚弱、亚健康及老年人抗衰老。
在冬季锻炼方面,唐旭东推荐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需要注意的是,体型较胖的人不太适合太极拳,因为太极拳主要是关节引导肢体的运动。而八段锦则对胖瘦人群都适宜,且如果动作熟练,达到意念与形体的统一,内心愉悦,全身微微出汗,是极佳的运动方式,特别适合中老年人。
唐旭东提醒,锻炼时需要注意保暖防寒,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控制运动强度。尤其要注意安全,冬季地面湿滑,老年人摔倒非常危险,因此应特别小心。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健身锻炼。通过调动机体自身的正气,调理饮食,并适度运动,可以很好地提高抗寒能力,增强免疫力,祝所有的中老年朋友过一个健康的冬天。”唐旭东说。
上一篇:筑体系建机制 为心血管病防控打牢基础
下一篇:【关注第七届进博会】中医药文化绽放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