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27 发布人:本站编辑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当你走进医院,智能导诊引导你找到针灸科,机器人望闻问切后为你选穴取穴,你放松地躺在治疗床上,机械手臂将根根银针精准刺入穴位,很快全身经脉有被打通的感觉……这不是科幻小说或电影里的想象,而是正在被科学家一步步实现的现实图景。当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古老的中医针灸同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一同更新迭代,进入了一个超乎人类想象的新纪元。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科研人员就开启了对智能针灸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的研发探索,通过将计算机技术与针灸诊疗知识相结合,试图构建一些快捷的辅助决策模型,帮助针灸师制定诊疗方案。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其智能模型功能较为基础。
“奇点”出现在2010年,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式发展不断“颠覆”各行业的生态。当ALphaGo成为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人们惊叹,“学习”“思考”甚至“智慧”已不再是人类的专属,机器能够完成的任务可能还有很多。由此,医工交叉在针灸领域不断深入。
人工智能与针灸的相遇并非偶然。 长期以来,针灸临床实践中的穴位定位、针刺手法以及刺激参数等,缺乏明确、统一的量化标准,影响了针灸疗效的可重复性,而统一标准的缺失进一步影响了针灸的科研、教学以及国际化发展。 为破解这一困局,针灸现代化势在必行。然而,从主观经验到可重复验证的规律,中医针灸走过了艰难的探索历程。“过去,我们对传统针灸的系统研究可被界定为针灸现代化进程的初级阶段(1.0阶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该领域实现了标志性升级,推动针灸诊疗模式完成了从经验主导型向智能解析型的范式转换,标志着针灸学科迈入以机器学习算法和智能辅助决策系统为特征的新纪元(2.0阶段)。”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杨华元表示。 目前,专家普遍认可的是,人工智能在针灸领域的初步尝试可追溯到2010年前后。当时,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将中医经典文献中的针灸理论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建立初步模型。2016年后,计算机在图像识别、模式预测、深度学习等任务中的突破,激发了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针灸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进入快速发展期。 与1.0时代相比,人工智能带来的针灸现代化2.0版本,可以实现非结构化数据的智能解析,可以处理复杂的个体差异,同时还能通过大数据深度学习,挖掘出过去不曾被发现的隐性知识,解决传统师承模式的局限性。 “简单来说,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突破经验医学的种种局限。”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荣培晶认为,人工智能与针灸结合将为针灸诊疗现代化发展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例如,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减少针灸操作过程中的误差,提升临床针灸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辅助基层医师开展高质量的针灸服务,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短缺问题,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此外,人工智能快速、高效分析海量临床数据,大大缩短针灸疗效验证的周期,为针灸循证医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上一篇:医疗卫生强基工程需协同谋划推进
下一篇:山西省2025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系列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