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升校:练就过硬本领,践行医者仁心

青春微记录:
  
   张升校 男,29岁,中共党员,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科学习;2015年转为“5+3”八年制临床医学(风湿免疫方向)硕士研究生;2018年6月至今担任山西医科大学科研助理。获得国家专利89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81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获批国家软件著作权2项。
  
  本报记者 陈彤
  
   2021年,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结果揭晓。其中,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升校入选,是我省唯一入选的大学生。近日,面对记者的采访,他道出了能与奥运冠军同台,与戊边将士同镜背后不为人知的奋进历程与精彩华章。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升校:练就过硬本领,践行医者仁心

 

坚守梦想 成果丰硕
  
  2010年9月,张升校考入山西医科大学,并于次年初进入生理学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实验室)。
   在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学习、工作历程中,他在导师李小峰教授及其他老师、同学的支持和帮助下,取得了一些成果: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8篇,申报国家专利共计200余项,并作为青年代表在国际大会上发言。
   学习之余,张升校与志同道合的友人组建了专利申报团队、创业团队,并计划注册成立科技公司。张升校坦言,回顾这一路,他万分感恩诲人不倦的老师和携手共进的朋友。反观己身,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驱动力源于他对梦想的追求和对责任的坚守。
   张升校知道,要做优秀的医生,离不开科研创新。学校最好的实验室是生理学实验室,指导老师祁金顺教授也是生理学界的重量级学者。因此,他选择了生理学。为了得到祁老师的垂青,他将老师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整理并熟读,还附上思索后的想法。或许正是这份真诚和勇气打动了祁老师,最终,张升校进入了生理学实验室。
   对科研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张升校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基金,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小组。
  
  绝不放弃 迎难而上
  
   2015年,本科生涯结束的张升校,选择了更感兴趣的风湿免疫方向。
   实习过程中,张升校凭借积累的科学研究基础,发现在传统的风湿免疫病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对此,他开始反复思考。在经过大量临床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后,他发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并非传统所认知的自身免疫亢进,而是自身免疫紊乱,其中以介导自身免疫耐受的Treg细胞下降为主,而对于这种免疫状态的病人来说,“免疫抑制”只会加重病情的发展,无法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就此,张升校等人提出了“免疫调节”理念。由于这个理念和传统的治疗观念产生了冲突,于是,张升校向导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主任李小峰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考虑到这个理念在国内外均为首次提出,缺乏充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据,但关乎着风湿性疾病甚至免疫相关性疾病今后的诊疗方向,张升校和李老师探讨了将近一年,并积极寻找临床证据及文献支持,最终证实这个理念的可行性,并确定了临床实验研究的方向。
   后来,该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初步认可,张升校有幸参加了第十八届亚太风湿病学学术联盟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大会并发言,同时赴美国华盛顿参加ACR/ARHPAnnualMeeting年会并发言,成为与会中最年轻的讲者。
  
 
 带去希望 带来新生
  
   张升校表示,他们所提出的“免疫调节”的理念,在国际上也属于首发,与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ImmuneRegulation”理念不谋而合。
   凭借这一理念,张升校带领创业团队参加了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的许多创新创业比赛,获得了一等奖、银奖、铜奖等成绩,包括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的国家级银奖和 “最佳人气奖”,这是山西医科大学甚至山西省在该比赛中有史以来获得的最好成绩。而张升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作为医生,只有将先进的理念推向全国,才能给更多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仁爱之心,是医者之魂。“当你选择了医学这条路,就会发现它是多么崎岖。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死神博弈,都在面对无数的挑战与质疑。但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们肩负着患者生的希望,绝不能退缩。当你发现,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帮患者抓住生的希望,便觉熬干心血又何妨。虽然工作艰辛,但能拯救生命,是对我们的人生价值、职业责任最完美的诠释。”张升校说。
   “生命之河不止,岁月之流不息。在这生生不息的无穷价值境界中,做一个自强不息者,永远创造、永远年轻、永不停歇。”采访最后,张升校发出了这样的共勉。

 
 

上一篇:提质降耗强服务、敢于创新勇担当——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召开2022年提质降耗工作会议
下一篇:山西省人民医院胸外科青年医师入围全国手术视频挑战赛十强

阅读  ·  发布日期 2022-03-24 1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