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山西行动

联系电话

健康中国山西行动丨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次运用ECMO救治重度ARDS患者


时间:2025-04-08   发布人:本站编辑    文章来源:“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公众号


近日,山西省医院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开展首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为一名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赢得生机。这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保卫战,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的力量和重症医学的技术突破。


1744096581209306.jpg


病情危急 重度ARDS患者命悬一线


患者为一位56岁的女性,因乳腺癌化疗后免疫抑制,感染甲型流感病毒H1N1,导致重症肺炎并发重度ARDS。入院时,血氧饱和度仅40%,胸片显示“白肺”,氧合指数(PaO2/FiO2)低至31mmHg(正常值>400mmHg)。尽管已采取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俯卧位通气等治疗,患者氧合仍无法改善,生命危在旦夕。


1744096613776379.jpg


1744096596672027.jpg


多学科协作 启动ECMO生命支持


重症医学科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经多学科联合会诊(MDT)评估,一致认为患者符合ECMO治疗指征。在院领导的倾力支持下,副院长程劲光统筹指挥,紧急成立ECMO攻坚团队,并联合山西白求恩医院、临汾市中心医院专家协作,仅用2小时便完成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上机。随着暗红的静脉血经人工膜肺转化为鲜红的动脉血,患者血氧饱和度迅速升至97%,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1744096623753916.jpg


1744096662142951.jpg


精细管理 156小时的生死守护


接下来的156小时,ICU病房犹如没有硝烟的战场。ECMO治疗期间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循环、呼吸、消化、神经、内环境、抗凝、感染和营养等多个方面,稍有不慎将前功尽弃。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勇进(主持工作)、副护士长赵永红、主管医生石志敬24小时值守。护理团队每天高达500多次护理操作——每15分钟记录一次呼吸机、ECMO等参数,实时监测凝血功能,观察口腔、气道、置管等部位有无出血;每2小时进行一次APTT监测,准确调整肝素剂量泵入速度;每小时记录尿量及出入量;每4小时进行一次血气分析监测……石志敬医生紧盯ECMO流量与血栓风险及各种检验结果,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深夜的监护仪突然发出警报,血流量从4.2升骤降至2.1升。石志敬医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检查管道是否打折、评估患者容量状态等,经过5分钟的紧急处置,系统恢复正常运转。


对于依赖ECMO(体外膜肺氧合)维持生命的危重症患者而言,外出检查是一场需要ECMO团队精密协作的“生命护航行动”。张勇进提前模拟突发状况(如管路脱开、膜肺故障)制定应急预案,从评估到转运、路线、检查时、检查结束后,团队分工明确,无缝衔接,确保“移动ICU”的安全。


VV-ECMO开始持续运转,但战斗远未结束,重症医学科医疗团队面临多重致命挑战。抗凝治疗的平衡如同走钢丝,APTT值必须控制在50-80秒的狭窄区间,既要防止血栓堵塞膜肺,又要避免出血的灾难性后果。随着治疗推进,改善心功能、呼吸机参数与ECMO流量的动态博弈考验着临床智慧。感染防控更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血液体外暴露,可能增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团队每4小时进行病情复盘,通过床旁超声动态评估心脏负荷,优化ECMO参数。治疗过程中患者共输注浓红18U、血浆4000ml、血小板4个治疗量、冷沉淀20U。


经过多日治疗,患者顺利撤机,无出血、血栓形成,无感染发生。


撤机后,患者继续接受ARDS规范化治疗,逐步脱离呼吸机,最终拔除气管插管。经过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康复出院。


1744096802854137.jpg


技术突破 ECMO开启危重症救治新纪元


ECMO被誉为重症医学的“终极武器”,能够替代心肺功能,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晋中市ECMO技术的空白,标志着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迈入省内先进行列。


“ECMO不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张勇进表示,团队以“专业、精准、温情”为准则,从设备调试到心理疏导,全方位守护患者生命尊严。重症医学科将继续以ECMO技术为依托,为更多危重症患者点燃希望之光!(石志敬 米雅晶)

微信图片_20221027192404.jpg

上一篇:健康中国山西行动丨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完成首例乳腺癌腔镜下保乳术
下一篇:健康中国山西行动 | 山西省人民医院护士教科书式救助晕倒路人

阅读  ·  发布日期 2025-04-08 1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