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警惕疾病“秋后算账”,省城医院专家支招
如何警惕疾病“秋后算账”,省城医院专家支招
时间:2024-08-08 发布人:本站编辑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暑未消,秋意临。8月7日,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悄然而至,预示着酷暑即将结束,凉爽的秋季近在咫尺。季节交替时刻,诸多疾病“蠢蠢欲动”,秋季多发疾病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防护?记者采访了省城多家医院专家,支招如何警惕疾病“秋后算账”,安然度秋。
阳气收敛 心血管病患者风险增加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人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却是‘一年之危在于秋’。”山西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医师刘建唐开门见山地说,夏秋换季,阳气由旺盛转为收敛,人体阳气趋于内收,对外邪防护减弱,这对存在心血管病潜在风险的人群确实是一种考验。
天气炎热,很多人都喜食生冷食物,王先生也不例外。工作繁忙,吸烟熬夜,生活和饮食都不规律。立秋之际,他出现了傍晚肚脐周围疼痛,大便溏稀,且伴有恶心、纳差、乏力等,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常感到胸部和左侧肩背部隐痛。来心血管科就诊,经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不好的生活习惯会造成动脉血管损害,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冠心病的发病基础。”刘建唐补充说,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立秋后若饮食不节,易腹泻,导致血容量减少,电解质紊乱,血液黏稠,增加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疾病发生风险。
研究表明,气温升高或降低可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变化,进而影响血压的调节。
“血压的季节性变化通常表现为‘秋冬高,春夏低’。”刘建唐解释,随着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机体受气温下降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阻力增加,易导致血压升高。“与健康人或中青年人群相比,老年患者血压水平随季节变化的幅度更大。”
秋季如何进行心血管调养?“适其寒温、收藏精气、养阴润燥、适量运动”,刘建唐说,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外出宜佩戴帽子,尤其夜间要注意保暖。饮食上可食用百合、麦冬、银耳等,避免过食油甘肥腻。起居有常,早睡早起,睡前不玩手机。坚持运动,尽量避免过度晨练,若晨练以室内运动为主。
“最好的养生就是‘顺其自然’。”刘建唐提醒大众,秋季燥邪当道,宜养心、怡情、敛阳、保持平和、乐观心态,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度秋。
祛湿除邪 健康生活方式很重要
“夏秋之交,湿热是永恒的主题。”山西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单位——山西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赵玉立介绍,刚刚过去的夏季,气温高、降水多,许多人空调不停,冷饮不离手,又不喜欢晒太阳。这会让身体“湿重如裹”,即身体湿气重,感觉像被半湿衣服包裹着一样难受。
湿气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特性为重浊、粘滞,从而导致气机不调,三焦不畅,身热不扬,出现沉重感、黏腻停滞的表现。
“每晚9点下班回去倒头就睡。早上10点上班,能睡到8点半,即便这样,还是困得不行,和顾客交谈时都哈欠连连。”近日,一位42岁女性患者前来就诊,自述身体沉重,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稍微走动就心慌。
赵玉立检查发现,患者脉沉细、舌苔白厚腻、面部油腻。询问得知,患者是一名售货员,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饭,中晚饭常用水果代替,喜欢喝冷饮,商场里空调足,整日不见太阳,不喜运动,有些虚胖,这是典型的因生活习惯导致的寒湿体质。医生要求她调整生活习惯,配合健脾利湿中药,辅以艾灸。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体重也有所下降。
“湿气分内、外湿两种,其中受环境影响为主的因素称为外湿。因久食生冷油腻、情志不畅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为主的称为内湿。”赵玉立介绍,当外界环境湿重时,一旦身体里湿邪过多,稍有风吹草动,二者就会同气相求,像这位患者一样诱发湿病发作。
立秋前后湿气重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民众在饮食上,要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适当摄入薏苡仁、赤小豆、山药等有祛湿功效的食物;减少冷饮、冷食、甜食和酒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加重湿气。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适当运动,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每天抽30分钟晒太阳,保持积极乐观心态;虚寒体质可多行艾灸,或用花椒、艾叶、生姜等泡脚排湿。
防微杜渐 切莫把过敏当成感冒
“预防还是挺管用的,我这两年没再因哮喘急性发作住过院。”李姐是一个哮喘病老患者,之前每到秋季都会因此住院。自从听了医生指导,立秋前半个月使用预防性药物后,病情减轻。
8月7日临近中午,山西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单位——山西省人民医院呼吸科门诊诊室外,还有不少患者在排队等候。“这两天过敏性鼻炎患者增多,出现鼻子痒、打喷嚏、流清涕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要持续到11月左右。”主任医师刘维萍说。
“立秋前后,呼吸道疾病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进入高发期。”刘维萍介绍,山西秋季致敏物是蒿草,开花儿后,空气中花粉浓度短时间增高,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后聚集性发病,出现患者一夜暴增的情况。
过敏性鼻炎和感冒症状类似,大众如何区分?刘维萍解释,过敏性鼻炎一般不发热,流鼻涕、打喷嚏症状比普通感冒重,有人会连续打十几个喷嚏,且始终流清鼻涕。普通感冒多伴有38℃左右发热,两到三天后清涕转稠,病情逐渐好转。“别把过敏性鼻炎当感冒。”她提醒道。
“支气管哮喘的典型症状是发作性胸闷、咳嗽、喘息,夜间较明显。严重者呼气时有高调喘鸣音。”刘维萍说,多数支气管哮喘患者都伴随过敏性鼻炎症状。许多过敏性鼻炎患者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一旦出现胸闷、喘息、咳嗽症状,要警惕是否出现支气管哮喘,及早到呼吸科诊治,行肺功能检查确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多事之秋,专家建议科学防护,尤其上述患者尽量减少外出,出门时要戴口罩,避免去公园,野外植被丰富的地方。清淡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增强自身抵抗力,减少哮喘发作。可冷水洗脸,加强耐寒能力锻炼,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加衣物,避免受凉导致急性发作。平时多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增强体质,平安度过秋冬。(周慧芳 王晓艳)
原标题:季节交替 健康度秋
上一篇:探访山西中医药博物馆里的文化瑰宝
下一篇:浙江发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
阅读
· 发布日期 2024-08-08 10: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