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7 发布人:本站编辑 文章来源:健康报
近期,声称“能改善走路姿势”的学步鞋、“能提高中考体测成绩”的碳板跑鞋、“能预防近视”的大路灯等相继走红,这些动辄上千元甚至过万元的消费品打着“健康”的旗号让家长的钱包持续“失血”。
相关领域专家在采访中质疑此类产品的宣传言过其实,但一些家长本着“为孩子未来负责”“不买就是亏待孩子”的心理,虽然觉得价格高得离谱,仍咬牙购买。
此类高价育儿产品层出不穷,总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背后正是商家利用了家长的焦虑心理,将产品功能与孩子发育需求绑定,把高价产品包装成孩子“成长刚需”,精准戳中家长的心理软肋,进而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担忧进行明码标价,通过信息差与情感绑架实现商业变现。多数家长并非医疗健康领域专业人士,面对铺天盖地的宣传语,很容易掉进商家搭建的信息茧房。这一消费怪圈愈演愈烈,不仅将亲子关系异化为购买行为,更是不断贩卖“育儿焦虑”。
拒绝消费绑架,家长首先要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以理性与科学为盾牌,守护自己的选择权。一方面要调整心态,认识到育儿并不是一场消费竞赛,“给孩子最好的”并不等同于“买最贵的”,如果掉进商家的消费陷阱,不仅钱花了不见效,还有可能损害孩子健康。另一方面,要少些焦虑,静待花开。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学步路上少不了跌跌撞撞,提高体测成绩没有比坚持锻炼更有效的方法,预防近视不能只考虑光照条件,还需要多进行户外活动、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等。
破解“育儿焦虑”营销套路,需监管部门、电商平台、媒体、医疗机构等各方形成合力。对于“无医学论证却宣称功效”的虚假宣传,市场监管部门应依据《广告法》从严查处。电商平台应完善儿童用品准入审核制度,要求商家明确标注产品的真实功能,杜绝缺乏依据的夸大宣传。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对医疗健康领域专业人士的采访,提供权威意见,为家长澄清谬误,助其理性消费。医疗机构与社区应承担起“医育结合”的责任,开设养育课堂,普及科学养育知识,帮助家长理解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减少焦虑,科学育儿。
上一篇: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该如何报量
下一篇:山西:岐黄香漫三晋,惠民韵动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