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山西行动

联系电话

健康中国山西行动丨山西白求恩医院: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 引领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12-17   发布人:本站编辑    文章来源:“山西白求恩医院 山西医学科学院”公众号


        近年来,山西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单位——山西白求恩医院 同济山西医院院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人才在医院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



聚焦党建引领 人才驱动 高标准规划人才工作布局


        (一)党管人才谋布局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山西白求恩医院作为省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之一,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来,坚持党建引领,确立了“两个转型”的发展目标,明确把“人才强院”战略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规划》四大核心战略任务之一。


        为推动全院人才工作战略规划和各项工作落实,在山西白求恩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吴华同志领导下,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组,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新的院领导班子在党委副书记、院长刘先胜同志的领导下,进一步完善了党组织设置和工作机制,把党支部建在基层专科上,在落实科主任负责制的基础上,实行支部书记负责制和核心小组“民主集中制”,创建了“联系帮带制度”,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两学一做”等制度,进一步强化党管人才的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自身建设,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机制。


        (二)内涵发展建共识


        区域共建以来,医院以传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为文化核心,通过设计院徽、更新理念、制定院训、谱写院歌等,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传承白求恩精神,打造医院自己的“精神标识符”,创建了“重走白求恩之路”、“回望医学院”两个党建品牌,引导全院干部人才树立角色一体意识和共识意识,唤起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心,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聚焦专科强基 精准施策 多元人才队伍助力高质量发展


        学科建设发展是医院稳步前行的基石,医院党委在“两个转型”发展目标的指引下,聚焦实际需求,不断在人才“引育用”上下功夫,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各项工作跨越发展。


        “输血方案”引好才。医院党委把引才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不断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针对医院各学科人才梯队发展不均衡,人才储备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现状,引入同济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机制、人才团队,为医院人才队伍输入“全血”,先后聘任30名常驻专家担任科室负责人,对接1000余名短驻专家来院帮扶,全面对标同济医院诊疗技术,多项技术实现省内新突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同时,以临床、科研需求为导向,大力引进优秀的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输“成分血”,实施了“三个一百”人才工程,通过提高人才待遇、优化考核机制,引进临床、科研博士122人,引进医、理、工学等多学科专业博士后66人,通过鼓励学历提升的方式,资助119名职工在职攻读博士,医院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逐步构建了区域医疗中心“多元化”高层次人才队伍。


        “因才施策”育好才。“原有的人才培养制度与不断扩大的医院发展需求脱节,制约了学科发展。”如何把本土人才的优势更好地挖掘出来带动各学科整体水平?这是区域共建以后,医院面临的一个新问题,随之,一项项人才培养计划相继落地。医院针对本土优秀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实施了“烽火计划”,分层级选拔卓越专家、菁英人才、青年英才,通过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资助,助力其取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突出各类人才的短板能力培养,实施了“育才计划”,通过定期选派各学科专业技术骨干、行政管理人员赴国内外先进医疗机构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医疗技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医院新进博硕士人才开展学术讲座、临床科研沙龙,为有才的人提供快速成长平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不断拓展。



        “有为有位”用好才。医院党委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壁垒,建立良好的循环链条,打破思想观念上的条条框框,做到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促使更多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首先是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医院打破科主任“终身制”,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护理管理岗位实行竞聘上岗,为更多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其次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科学合理的绩效和薪酬体系, 极大的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为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建立了“事业保障”。

上一篇:健康中国山西行动丨山西白求恩医院人才工作案例荣获第四届全国公立医院绩效大会“卓越实践奖”
下一篇:健康中国山西行动丨晋城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畅晋军受邀在第二届中国医院文化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阅读  ·  发布日期 2023-12-17 00:40  ·